时间:2023-05-25 22:04:04 | 浏览:7
来源:【中国教师报】
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始于计算、精于计算,许多时候也成于计算。可以说,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。那么,对于计算而言,怎样才算是会呢?
教授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》一课,我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:同学们,《西游记》大家看过吗?听说唐僧要将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徒弟。有4整篮子橘子,有8个零散的橘子。如果你是八戒,最希望师父先分整篮子的橘子,还是篮子外零散的橘子?
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,他们很容易将“先分多,后分少”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,这与除法竖式计算先从高位除起的思路是一致的。这个经验有利于学生对除法竖式算法的探索,属于正迁移。事实上,在课堂中学生纷纷表示应该先分整篮子的橘子,后分篮子外的橘子,因为整篮子的橘子多,篮子外的橘子少。也有学生提到“不能丢了西瓜,捡芝麻”。可以说,学生在生活道理与数学算理之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。
理论与实践到底有多远?按照“先分多,后分少”的思路进行平均分会遇到什么问题?学生亲自实践了才会知道。我将整篮子的橘子图片和零散的橘子图片发给学生,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48个橘子。
为什么不是小棒或者其他实物,而选择发给学生图片呢?因为面对二维的、静态的图片,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会非常凸显:三个徒弟每人先分一整篮子橘子后,剩下一整篮子橘子怎么分?有学生着急地说:“这要是真的橘子该多好啊,我就可以把这篮子橘子倒出来再分。”整篮子图片就相当于计数单位1个十,作为1个十,学生无法继续平均分下去。这个时候把它转换单位、继续细分下去的必要性就非常强烈。
“为什么一整篮子橘子没办法平均分,倒出来就可以平均分”,这个看似明知故问的追问,实际上在引导学生思考化整为零、细分单位对于平均分的作用。将一整篮子橘子倒出来,就是将1个十转化为10个一的过程,这不仅是一个化整为零的过程,也是一个根据需要不断细分单位、深入研究的过程。这是一种方法,更是一种思维。今天学生经历了把1个十转化成10个一进行平均分的过程,明天他们会顺学而推,将1个一转化为10个0.1继续平均分吗?生活中,他们会在这种思想中获得怎样的感悟呢?
整有整的好处,零有零的作用;多有多的价值,少有少的魅力:“多”与“少”团结合作,共赢平均分。“整”与“零”是一对儿对立统一的矛盾体。当初因为计数需要,我们合“零”为“整”;今天由于平均分的缘故,我们化“整”为“零”。
此时,笔算48÷3已成为一个学生将动手操作的经验抽象为竖式计算模型的过程。从“分一分”到“算一算”,学生由生活经验“先分多,后分少”到除法竖式计算“先除高位,再除低位”的迁移自然而然;从“把一整篮子橘子倒出来和篮子外零散的橘子一起平均分”到“十位余下1时,把个位的8移下来,继续平均分”一脉相承。
算法的背后是什么?是解决问题的客观需求?是优化过程的主观决策?学生在上一环节得到的其实是算法的结果,追根溯源,一定要这样算吗?
于是,我抛出挑战性问题:分橘子时可以“先分少,后分多”吗?除法竖式计算时可以“先除低位,后除高位”吗?
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和讨论。分橘子时,可以先给3个徒弟每人分两个橘子,再每人分一整篮子橘子,最后将剩下的两个散装橘子和一个整篮子橘子合并为12个橘子,每人分得4个橘子。
竖式计算时,可以先用个位的8除以3,商2余2;再用十位的4除以3,商1余1,再将十位、个位的余数合为12除以3,商4;最后再把三部分商合并起来为16。
问题提出时,学生的第一反应是:除法竖式计算不能从低位除起。这是学生之前学习口算除法就习惯的算法。但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、探索尝试,发现除法竖式计算不仅可以从高位算起,也可以从低位算起时,除法竖式中所体现的平均分的本质就浮出水面。平均分本无顺序,无论先从高位平均分还是先从低位平均分,均可得到结果。
当学生经历了除法竖式计算中平均分的过程时,竖式才真正成为他们计算的工具。当学生挑战了既定思维,从各种角度均可计算时,竖式就成为他们的“玩具”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,感悟到辩证的美妙,体会到创新的乐趣。我们期待,这样的计算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“会算”;我们更期待,数学教育带给学生的也绝不仅仅是数学。
而探索多种算法是目的吗?学生通过对比不难看出,对于48÷3而言,竖式计算从高位除起,两步即可完成,从低位除起,需要三步才能算出答案。这是偶然吗?当学生从两种角度计算51÷3时,则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:从高位除起,高位的余数和低位被除数合并即可进行下一次的平均分;但是如果从低位除起,则会增加平均分的次数。
“优胜劣汰”是自然界永远的生存法则。可是,不经历“劣汰”,何以感悟“优胜”?
计算,是客观的,也是奇妙的。课的尾声,我和学生一起讨论:我们以前学习减法竖式计算时,个位不够减请谁帮忙?今天学习除法竖式,十位有余数请谁帮忙?从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?生活中,每一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,每一个人也都有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。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:相互补台,好戏连台,而这些生活道理和数学算理竟然那么契合!
再往前走一步,我们还可以思考什么?如果,笔算除法除到最后,个位还有余数,还有办法平均分吗?
课虽尽,每个人却意犹未尽!
下课了,学生依然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“可以把橘子剥开继续分……”
(作者单位系陕西省靖边县第十小学)
本文来自【中国教师报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
橘子是我们生活中,大家都喜欢吃的一种水果。平时挑选橘子也是有技巧的,如果不会挑选橘子,运气不好的话,会买到又涩又酸的橘子,吃起来是那叫一个难以下咽,今天小编就大家如何挑选橘子,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。看大小其实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,水果也是分
橘子给贤买衣服,小贤报怨穿不完;橘说看到男装店,不由自主往里钻;贤说为啥老是买?谁让贤是橘的男;这话说的多虚伪,谁见过情侣这般?橘要看到新款式,肯定买下送小贤;橘子让贤试大小,小贤非要里屋换;橘说咱俩啥关系?并非第一次看见;贤觉得不好意思,
小贤也真够奇葩,干活戴头盔干啥?橘子过来打一下,小贤怕被橘打傻;贤正在打包衣服,橘让打完出去下;橘子又买部手机,小贤唠叨一路了;橘子已有四五部,要这多手机干嘛;原来橘子为贤买,小贤手机老是卡;以后让贤多做事,新手机绝不会卡;小贤一听给他买,
到了这个季节,橘子就开始登陆市场。橘子一瓣一瓣剥开,个头不大,果肉很软,味道又甜,很受大家喜欢,不少人轻飘飘一吃就是两三斤。然而,不少人对吃橘子依然顾虑重重,有人说,最好不要吃橘子,原因是因为橘子性温,容易“上火”;还有人说,现在的橘子这么
到了这个季节,橘子就开始登陆市场。橘子一瓣一瓣剥开,个头不大,果肉很软,味道又甜,很受大家喜欢,不少人轻飘飘一吃就是两三斤。然而,不少人对吃橘子依然顾虑重重,有人说,最好不要吃橘子,原因是因为橘子性温,容易“上火”;还有人说,现在的橘子这么
到了这个季节,橘子很受大家喜欢,不少人轻飘飘一吃就是两三斤。然而,不少人对吃橘子依然顾虑重重,有人说,最好不要吃橘子,原因是因为橘子性温,容易“上火”;还有人说,现在的橘子这么好看,都是染色了的;还有人担心,橘子吃多了,会变成“小黄人”,不
橘子,是冬季中常见的一种水果,街上也是随处可见,一些人群确实比较喜欢吃橘子,对于橘子如果你只当它是水果,那就有点可惜了。橘子浑身都是宝,用对了能当做药来用,或许能帮助解决一些小毛病,很多人都还不知道,不妨来详细了解一下。为啥说一个橘子能赶上
到了这个季节,橘子就开始登陆市场。橘子一瓣一瓣剥开,个头不大,果肉很软,味道又甜,很受大家喜欢,不少人轻飘飘一吃就是两三斤。然而,不少人对吃橘子依然顾虑重重,有人说,最好不要吃橘子,原因是因为橘子性温,容易“上火”;还有人说,现在的橘子这么
#中国地道风物#冬天到了,也到了吃柑橘的季节了。在南方地区,柑橘可是很常见的一种水果,也是冬季最主流的水果之一。目前柑橘的品种是越来越多,各个品种的柑橘吃起来味道也是各有千秋。在农村里,有些人吃完柑橘以后,可不会把柑橘皮当垃圾扔掉,而是把它
科幻网12月20日讯 近日,许多网友都用烤橘子来止咳化痰,烤橘子是用来治疗咳嗽的方法之一。橘子本身就有润肺生津的功效,烤制之后可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,更易于消化和吸收。专家提醒,烤橘子的正确方法是要用文火烤制,烤到橘子皮刚刚变焦、变黑即可食用
如果有人问我,冬天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,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:橘子。我常常想,古人围炉夜话,桌子上摆的水果一定是橘子,外面大雪纷飞,寒风凛冽,几个好友在室内围炉烤火,身上烤得暖烘烘的,吃一个清凉的橘子,惬意舒服。感遇十二首·其七张九龄 〔唐代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汪佳佳“这是我人生中吃过最好吃的橘子,真是橘不可貌相啊!”12月15日,歌手阿云嘎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条内容。配图是一个橘子放置在一本名为《黄岩旅游》的册子上。可见这个橘子是产自浙江黄岩。而阿云嘎的工作室官方微博则转
四季轮转,不同的季节里有着不同的风景,而在每个季节的风景里,少不了各种水果的点缀,这也是每个季节里独有的味道。从小到大,每当到了秋冬季节,家里最常见的水果就是橘子,可以放开吃的程度。还记得小时候,冬日取暖就靠一个小炉子,吃橘子前先放在炉子上
橘知悉贤妈住院,催促小贤回家看;小贤电话问详情,爸妈不让小贤还;贤妈病没有大碍,挂几天水即出院;叮嘱小贤别挂念,跟着橘子好好干;橘子知晓贤不回,立马转贤一万元;既然小贤不回去,小贤应该寄点钱;小贤说啥也不收,感谢橘子老记惦;小贤谢绝橘好意,
五一工厂没放假,员工全都把班加;今天橘子有空闲,带小贤小凯现下;三人一同到公园,橘子突然愣着了!小贤小凯情侣装,橘子顿时吃醋了;还说俩人相过亲,今天故意来气她;小贤急得又结巴,又提小凯是孤娃;贤说小凯是表妹,难道橘子不知吗?橘子也就是说说,